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堅決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是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各相關部門要履行好生態環境保護職責。如何理解政治責任?第一責任人應承擔哪些職責?本報對此組織討論,今日刊登部分來稿,以饗讀者。
時刻繃緊履職盡責這根弦
◆劉賢春
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盡好第一責任人之責,對改善一個地區環境質量,打贏藍天保衛戰,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都至關重要。第一責任人如何盡到第一責任?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
第一,明確責任清單。黨政同責,就是黨委政府及其主要領導對轄區生態環境質量共同負責,確保任期內環境質量改善。對于重大部署、重大問題、重大事件、重點整改,必須一起行動,形成合力。但同時又要厘清各自責任,盡責各有側重,才能更好精準發力,守土盡責。比如,黨委第一責任人主要履行領導、決策、指導等職責;政府第一責任人則在黨委領導下,負責決策部署的組織實施。具體責任劃分可根據上級生態環境部門責任清單并結合本地實際確定,從而建立主體明確、范圍清晰、內容具體、有利于落實、方便追責的責任體系。
第二,嚴防責任在傳導過程中弱化。上級黨委政府需要將生態環保工作與責任細化分解給下級黨委政府,推動生態環保責任落地。但同時可能會使上級黨政第一責任人的責任被轉移或替代,導致盡責弱化。上級黨委政府將生態環保工作與責任分解給下級,目的是更好地促進責任落地,其黨政主要領導應以此為抓手,加強對下級的督察敦促,形成一級對一級負責的局面。
第三,提高政治站位,時刻繃緊履職盡責這根弦。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必須認清這一形勢,親力親為,落實好第一責任人的責任,改變過多依賴增加物質資源消耗、過多依賴規模粗放擴張、過多依賴高能耗高排放的經濟發展方式,以嚴格環保準入門檻、嚴格環境執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嚴明干部綠色考核評價等措施,還百姓藍天白云、綠水青山,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
充分認識政治責任的深刻內涵
◆王冠楠 姚鈺清
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就要夯實思想基礎,狠抓關鍵少數,把握民心所向,全力以赴將黨中央擘畫出的美麗中國新藍圖變為現實。
擔負政治責任,首先要從思想上認識到位。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第一次由黨中央決定召開,各?。▍^、市)黨委“一把手”參會。這就表明,生態文明建設是需要各地黨委統抓的大事、要事、急事;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方面,是一項戰略性、系統性、全局性的工作。落實政治責任,就體現在提高政治站位,增強生態環保意識,下定決心真抓、真管、真嚴,以扎扎實實的進展和成效回應黨中央的期待和要求。
擔負政治責任,關鍵少數必須形成政治自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是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關鍵少數負有關鍵責任,必須發揮關鍵作用。只有關鍵少數主動摒棄重經濟效益、輕環境保護的舊思路,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理念,自覺把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才能從根本上為環境減負、為生態增值。如果認識上有偏差、作為上有缺失,生態環境沒有守護好,就要承擔相應責任。例如,5月下旬中央紀委通報曝光了6起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典型問題,一些對生態環境問題漫不經心、治理拖沓,政治責任履行不力的地方黨委政府負責人受到嚴肅問責。
擔負政治責任,要把握民生福祉這一根本落腳點。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擺在最高位置,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藍天白云、綠水青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是各級領導干部義不容辭的政治使命。無論是推進環境治理,還是創新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都要把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重要標尺,以實際行動和成果取信于民,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擁護和支持。
要發揮好核心作用
◆史春
黨中央已明確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各地區各部門要堅決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把政治責任體現在狠抓落實上,把擔當精神體現到實際工作中。
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要當好本行政區域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中發揮核心作用。同時,要做好組織保障,推動組建一支生態環境保護鐵軍。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關心、支持生態環境保護隊伍建設,主動為敢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撐腰打氣。當前,面對十分繁重的生態環境保護任務,基層生態環境部門編制少、工作任務重已成為突出問題,亟待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隊伍建設。
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考核結果作為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獎懲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建立工作機制,使各相關部門依法履行好生態環境保護職責,使各部門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分工協作、共同發力。尤其要發揮紀檢監察部門的職能作用和群眾的監督作用。對生態環境改善做出貢獻的領導干部,要宣傳、要表彰、要獎勵,對于那些損害生態環境的領導干部要真追責、敢追責、嚴追責,并做到終身追責。
摘自中國環境報